(一)配合學校發展策略:
由2011/12至2013/14學年及2014/15至2016/17學年開始學校發展計劃的關注事項為「推動電子學習」,過去多年不斷增加教師於電子學習的專業發展,以提升學與教的質素。於2014年開始推行電子學習教師先導計劃,讓教師利用移動裝置試行電子學習於不同學習階段及科目當中,並舉辦同儕經驗分享會;本校為「電子學習試驗計劃」的先導學校,就計劃的經驗將其成果延續,會在短期內大力促進電子學習,加上本校為教育局的「資訊科技教育卓越中心」,因此於2014/15至2016/17學年學校發展計劃亦會保持「推動電子學習」為關注事項。我們將在逐步擴大使用電子教科書及電子學習資源的程度,將電子學習融入各個科目及整個校本課程。與此同時,我們會將發展配合課改的電子書學習評估系統,進行學習分析作為推動電子學習的長遠目標。
電子學習發展計劃實施詳情:
(二)實踐資訊科技教育的策略目標,豐富數碼教學資源:
本校透過「發展教學軟件獎勵計劃」(第一、二及三輪),將支援有關讀寫障礙的經驗與研究,開發三套「讀寫障礙學習系統」(星願小王子、星願外傳及星願歷奇),以增加支援主流學校在有關讀寫障礙於學與教的效果。藉撥款的資助,除解決本校資源緊拙的問題外,亦為負責的教師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中抽出額外的空間,以製作出市場上缺乏的創新數碼資源,其具有追蹤學習表現及更新學習內容的功能,能直接支援主流學校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效果良好。另一方面,該次與軟件開發商以伙伴合作形式共同研發的數碼教材無論在學習理念、內容設計及軟件吸引性等各方面,都具有市場價值,故開發商更以精美的包裝將學習系統轉化為商品於市場上發售,而學校獲得的利潤亦會用來繼續開發數碼資源。
(三)在資訊科技教育方面的强項及優越範疇:
本校應用資訊科技於學與教的專業能力:
(a) 利用資訊科技消除學習差異的經驗: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包括在主流學校就讀)的個別差異很大,所以有需要設計不同程度的資源、教材、活動、教學軟件以適合學生的個別差異;我們過往的教學實踐,均強調利用資訊科技的優點去減少學生因個別差異而產生的學習衝突,以增加對學生個別差異的照顧。對於照顧個別差異、發展個別化的學習評估向來是我們作為特殊學校教師的首要工作和強項,至於利用資訊科技於學與教,我們在特殊教育界一直以先驅者的角色,致力發展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電子資源,並提供資訊科技教師培訓及有關教學軟件製作的培訓予本校及其他學校的教師。
(b) 過往十年舉辦七次的「資源共享系列」,致力分享校本製作教學軟件多達二百多個,內容包括不同學科的電子課本、教學網站、教學短片、教學軟件及學習遊戲等。所以反映出本校教師利用資訊科技於學與教及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教學經驗和專業能力;
(c) 就我們在校內應用資訊科技方面不遺餘力,憑著我們發展電子資源的經驗,製作更多及更完善的電子資源以支援其他的學校,提供適合的電子資源與專業培訓,協助他們應用資訊科技於學與教,最終推行得相當成功。以我們在特殊教育應用資訊科技,促進教學範式的轉向來說,確為擔當教育改革推動者的角色;
(d) 除讀寫障礙學習系統外,我們曾製作「小公民生活事件簿」、「小偵探動感學園」、「社區e資園」等學習系統,當中不斷配合學生學習的需要,以及透過系統進行學習評估,所以我們獲取不少對應用資訊科技於學與教的技巧;
(e) 去年憑著學校成為資訊科技教育卓越中心,與多間特殊學校組織教師的學習社群,發展嶄新的評估系統及電子書共享平台,以促進特殊學校應用電子學習。